欢迎你访问西北资讯网
首页 > 基金

募集90天未能成立 今年首现基金募集失败

2021-01-12 21:18:41 来源: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

 一边是百亿爆款基金频频出现,一边是新基金募集失败,公募基金发行市场面临“冰火两重天”。

  继2020年25只基金募集失败后,新年再现首只发行失败基金。1月8日,长安基金公告,公司旗下长安泓汇多利3个月滚动持有债券型基金募集期限届满,未能满足基金备案条件,成为2021年首只发行失败的基金。

  募集90天未能成立

  今年首现基金募集失败

  1月8日,长安基金发布公告称,长安泓汇多利3个月滚动持有债券型基金于2020年6月8日经中国证监会准予注册募集,截至2021年1月6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基金未能满足基金合同约定的基金备案的条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公告显示,该基金2020年10月9日起开始募集,截至2021年1月6日,募集期满90天,未能完成基金备案条件,并正式宣告募集失败。值得注意的是,长安泓汇基金是目前市场上发行火热的二级债基,属于“固收+”产品。

  北京一家中型公募市场部总监分析,该基金是二级债基,有3个月滚动持有的运作机制,这类定期开放产品虽然可以拉长持有资产的久期,提升中长期投资收益,但基金在发行时,由于要对资金锁定一定期限,产品本身募集难度就偏大;另一方面,新基金募集与基金公司的品牌、渠道能力,以及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和市场知名度都有关联。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去年以来发行失败的26只基金中,有12只产品为持有期、定期开放式或封闭运作基金,约占半数;从产品类型看,债券型基金15只,混合型基金9只,股票型基金2只,债券型基金成为发行失败基金的“重灾区”。

  公开数据显示,长安基金成立于2011年9月,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公司公募管理总规模105.31亿元,刚刚突破百亿关口,在具可比数据的141家公募管理人中位居第100位,其中非货基规模86.09亿元。

  长安泓汇基金是该家公司布局的首只二级债基,但公司管理的另一只“固收+”产品长安鑫益增强(偏债混合型基金),曾在2018年逆市斩获14.18%的正收益,获得混合型基金业绩冠军,目前该只基金管理规模已经突破30亿元。

  债券资产性价比抬升

  二级债基投资价值凸显

  从二级债基的发行成绩看,该类产品仍处于较好状态。

  Wind数据显示,截至1月11日,2020年下半年以来新成立的776只基金(份额合并计算,下同)平均募集天数26.87天;受债市震荡影响,同期成立的240只债券型基金中,平均募集天数更是达到41.12天,而期间新成立的二级债基为16.38天。

  从募集规模看,2020年二级债基发行经历了先抑后扬的过程,在上半年股市震荡上行期间,二级债基发行相对低迷,19只产品平均募集期限21.68天,平均募集规模11.54亿元;而在下半年股市震荡中,该类基金平均募集天数降至16天,平均募集规模增至14.5亿元,并在2020年12月初诞生了首募超百亿的华夏鼎清,该基金认购天数仅7天,达到了二级债基的高光时刻。

  在去年股票、转债等资产弹性收益下,虽然债市相对低迷,二级债基整体斩获不俗的投资回报。从投资业绩看,2020年全市场296只具可统计数据的二级债基,平均收益率9.81%,虽然与权益类基金不可比拟,但在固收品种中已较为可观。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近期债市呈现出明显的底部快速攀升行情,以债券为主要配置方向的二级债基,也有望在2021年继续斩获不错的成绩,该类产品对于中低风险投资者而言仍具有较好配置价值。

  博时基金首席宏观策略分析师魏凤春表示,当前资金基本面相对宽松,国开和国债利率自央行出手呵护资金面以来下降幅度较明显,短期进一步下行空间有限,市场对于信用债的信心仍在缓慢修复中,交易重点依然集中在短久期、高评级的品种上,关注短期信用债修复空间。

  中欧基金分析,短期内市场机会更多是结构性的,在经历了央行去年5月份货币政策态度的骤变后,进一步在短端利率方面押注的性价比不高,中期国债可能存在剩余机会。

  北京一家公募固收投资总监表示,在疫苗问世、中国经济复苏强劲、资本市场改革为经济增添动力的背景下,预计2021年经济复苏仍是主基调,随着未来货币政策和流动性拐点的出现,债券在大类资产中的性价比逐渐提升,债市也在酝酿趋势性投资机会。

  他说,去年二级债基主要收益源于股票、转债贡献的弹性收益,今年这块收益会减弱,但债券资产收益有望增强,整体仍将获得不错的回报。权益基金赚钱难度增加,波动也会加大,可能不及这类“固收+”品种带来的持有体验。“在操作上,今年一季度我们会适当增加债券仓位,在市场对经济预期更为乐观的阶段,债券收益率有望上行,我们也会适时增加债券资产配置比重。在投资方向上将重点配置短久期、高等级信用债,可以获得超过利率债的更具性价比的收益。”记者 李树超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本站资讯来源于网络及第三方会员发布,西北资讯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有关任何重要信息请读者认真核对,谨慎防止金融诈骗,投资骗局,理财陷阱。本站提供的资讯,及用户发布的内容仅供信息传递及资讯分享之目的,并不能理解为我们认可,支持,验证该信息,资讯,观点。有关资金来往,贵金属交易,外汇保证金交易,差价合约交易以及其他金融类交易投资都要严格核实。我们建议您在进行相关重要步骤前,请咨询专业的投资顾问或者金融法律人士。任何浏览用户据此操作视作本人自行决定并自己承担此决定所产生的所有风险。

头条信息

热点文章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邮箱:axlt6@qq.com

西北资讯网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049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