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访问西北资讯网
首页 > 科技

平台“青少年模式”不能形同虚设

2020-12-29 20:27: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

 中央电视台近日曝光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乱象。为验证平台“青少年模式”的效用,央视记者打开一款应用较广的短视频APP,选择进入青少年模式,很快便刷到了明显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画面充满了色情意味,“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该APP下载量达3.8亿次,位居下载排行榜第三名。另外,部分网络平台的青少年模式还存在着技术漏洞和安全风险。

  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容易对心智尚未健全且自控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造成侵害。高频发生的未成年人沉迷直播、巨额打赏事件,更是一场对直播平台机构直击灵魂的拷问。

  截至2020年10月,已有53家网络视频和直播平台上线了“青少年模式”,帮助家长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间和时长,禁止孩子使用平台的打赏、充值、提现、直播、发布观点等功能。“青少年模式”本应像防火墙一样,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进行规范,加强对未成年网络用户的保护,但由于“青少年模式”没有强制推行,一些平台容易只在形式上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对内容把关不严,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实际运营中,“青少年模式”也普遍存在用户身份难确认,可通过反复输入密码等方式延长使用时间等漏洞。部分平台推送的实时信息与“青少年模式”不匹配,存在隐私保护不健全,用户数据“裸奔”等问题。这些都暴露出平台企业缺乏辨别未成年人身份的有力措施,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形同虚设。

  强化和完善“青少年模式”的功能,需要平台企业积极作为,在时间、精力、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有专家建议企业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特征、数字识别技术,解决青少年模式登录验证的问题。不过,就目前而言,法律上尚未要求直播平台以人脸识别等形式作为严格甄别手段。而且,一旦技术性门槛提高,平台一则损失用户,二则增加成本,这可能是很多直播平台不愿在这方面投入和探索的原因。

  在巨大的流量面前,打赏成为平台营收的重要支柱之一,一些平台企业在利益驱动下,担心成本激增和用户流失,不愿意增加严格甄别手段,缺乏依法控制青少年打赏行为的积极性。为此,市场监管部门应主动履职,推动相关法规文件尽早出台,增加监管和限制的可能,明确此类事件的主体责任分配,充分保障各方权利。

  依法堵塞“青少年模式”漏洞,关乎未成年人的保护,也关系到千万家庭的稳定和幸福。对于家长的诉求,平台不应置若罔闻、任由漏洞扩大化,而是要以科技向善为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探索应对方案,加快推进“注册实名认证+支付前人脸识别”双认证系统,协助家长引导、控制未成年人直播软件使用和打赏行为。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对于孩子教育责无旁贷,平时应对孩子投入更多关注,从小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提高其网络防范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环境。

  要让青少年成为互联网服务的主人,而不是互联网服务的奴隶,必须教会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工具和服务,避免成为平台实施数据绑架、社交绑架的对象。(孔德淇 漫画/陈彬)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本站资讯来源于网络及第三方会员发布,西北资讯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有关任何重要信息请读者认真核对,谨慎防止金融诈骗,投资骗局,理财陷阱。本站提供的资讯,及用户发布的内容仅供信息传递及资讯分享之目的,并不能理解为我们认可,支持,验证该信息,资讯,观点。有关资金来往,贵金属交易,外汇保证金交易,差价合约交易以及其他金融类交易投资都要严格核实。我们建议您在进行相关重要步骤前,请咨询专业的投资顾问或者金融法律人士。任何浏览用户据此操作视作本人自行决定并自己承担此决定所产生的所有风险。

头条信息

热点文章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邮箱:axlt6@qq.com

西北资讯网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049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