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访问西北资讯网
首页 > 科技

“电子保姆”对孩子视力危害不容忽视

2025-04-15 09:26:43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

  日前,一则“5岁男童近视1000度”的新闻登上热搜。家长透露,孩子每天都要花费6个多小时使用早教机。

  过早、过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儿童过早“触屏”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此引发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近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生也接诊了一名3岁女孩,因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孩子患上了“斗鸡眼”。

  眼科医生发出呼吁:手机、平板等千万不能当作孩子的“电子保姆”,家长要重视儿童眼健康,特别要关注是否频繁眨眼、眯眼或出现异常头位等现象。早发现、早干预是保护孩子视力的关键。

“电子保姆”对孩子视力危害不容忽视

儿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周晓红正在看诊。 

  儿童“屏幕暴露”越来越早

  近日,3岁的琪琪(化名)因突发内斜视,前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眼科就诊。这是一种发病急、病因复杂的斜视类型,内斜视不但会引起复视,长时间不治疗,还可能引发患儿弱视及立体视功能永久损伤。

  “近期接诊的多位患儿,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近距离用眼过度。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有可能引起孩子双眼融合功能紊乱,诱发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儿科医院眼科主任杨晨皓为琪琪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通过A型肉毒毒素注射疗法,将药物注射至过度收缩的眼外肌,使肌肉张力减弱,眼球得以回归正位。次日,琪琪内斜度数直降80%,症状基本消失。

  当前,儿童“屏幕暴露”时间越来越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教授团队的一则调研发现,上海有24%的儿童在1岁前开始接触屏幕,76%的儿童在2岁前接触屏幕,刚进幼儿园的3岁儿童中,高达78.6%的儿童视屏时间超过“每天1小时”的指南推荐标准。

  不仅在中国,屏幕暴露过多在全球范围也是普遍现象,同样年龄段的加拿大儿童视屏时间超标比例达85%,澳大利亚儿童也达到74%。

  远视储备不足,度数增长加快

  小小的屏幕,成了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窗口,但孩子开始视屏往往是被动的。

  “不少家长把手机当作哄娃工具。”儿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周晓红告诉记者,手机成为“电子保姆”最直观的表现是,很多孩子早早戴上了眼镜。

  2023年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从近年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看,近视高发年龄段已从8到12岁提前至6到10岁,呈现出发病越来越早、度数越来越深、近视率居高不下等特点。

  眼科门诊上,四五岁的小孩不少见,很多刚结束校园筛查的孩子因远视储备不足前来就诊。

  所谓远视储备,是指儿童青少年对应年龄的远视度数。孩子刚出生时,眼轴平均只有16毫米,是个小远视眼,差不多300到400度。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变长,远视度数降低,一般到12岁左右降到0度,变成正常视力。

  周晓红解释,远视储备相当于银行储蓄,随着储蓄逐渐消耗正视化完成,再发展就会由正视向近视转化。数据显示我国6岁儿童中,45%已失去远视储备,其中6到10岁儿童近视度数增长最快。

  “多户外”,是最具性价比的近视防控手段

  “有的孩子在检查视力时总说自己能看清,但实际视力可能只有0.1、0.2,已有四五百度近视。”在医生看来,这些孩子之所以在检查视力时“撒谎”,主要是担心家长不再让他们玩电子产品,但如果孩子隐瞒,家长没有重视、及时发现,可能就会给孩子的视健康埋下隐患。

  “对于远视储备消耗殆尽的孩子,治疗目标就是让近视缓慢增长,不让他们到成年时变成高度近视。”周晓红说,目前相对有效的手段包括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低浓度阿托品、离焦镜、OK镜等。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如今充斥着各类“护眼妙招”,各路商家出于营销目的,大力鼓吹防蓝光眼镜、拉远镜或补充叶黄素等。在医生看来,这些于近视防控无益。门诊上,对于就诊的孩子,周晓红不断强调三个字:“多户外!”在临床医生眼中,近视防控手段没有什么比每天接受2小时以上户外光照更具性价比。

  “6岁是近视防控的重要转折点。”周晓红提醒家长,孩子上学后,随着学习任务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会急剧下降,一旦用眼过度,视力下降就会加快。因此,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和活动,为孩子身心健康护航。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本站资讯来源于网络及第三方会员发布,西北资讯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有关任何重要信息请读者认真核对,谨慎防止金融诈骗,投资骗局,理财陷阱。本站提供的资讯,及用户发布的内容仅供信息传递及资讯分享之目的,并不能理解为我们认可,支持,验证该信息,资讯,观点。有关资金来往,贵金属交易,外汇保证金交易,差价合约交易以及其他金融类交易投资都要严格核实。我们建议您在进行相关重要步骤前,请咨询专业的投资顾问或者金融法律人士。任何浏览用户据此操作视作本人自行决定并自己承担此决定所产生的所有风险。

头条信息

热点文章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邮箱:axlt6@qq.com

西北资讯网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049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