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访问西北资讯网
首页 > 西北

平凉:农田“高标准” 丰收“有底气”

2025-01-13 11:45:02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

  2024年,平凉市粮食总产量118.88万吨,比2023年增加2.12万吨,增长1.81%,实现“五连增”,再创历史新高。记者走进田间地头,解锁当地的丰收“密码”。

  冬日的静宁,天空湛蓝。走进三合乡中岔流域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点,层层梯田地膜覆垄,银光粼粼。

  “现在地块又平又大,可以全程进行机械化作业,种地越来越省力。”62岁的三合乡前咀村村民张忠义是当地的种植大户,他乐呵呵地说,“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地膜、籽种、机械全都免费提供,谷子收了之后,乡产业公司还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收购,销售根本不用愁。”

  2022年以来,三合乡在县农业农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共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2024年又建成1.5万亩。当地大力推行“全域化推进建粮田、本土化适应选良种、过程化参与推良机”的“三良”工作法,实现了耕地面积、粮播面积、粮食产量“三个不减”,以前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如今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前咀村村委会副主任王效杰坦言:“虽然夏季遭遇强降雨,示范点没有减产反而增产,高标准农田帮了大忙。这里排水系统完备,能够及时排水,再加上管护措施到位,产量得到了保障。”

  为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三合乡实行“产业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合作社在产前给农户提供信息服务,产中负责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产后由乡产业公司进行收购销售,并经过深加工销往各地。

  针对存在的撂荒地问题,三合乡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生产。同时,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鼓励农民复垦复种。

  “我们建成砂化产业道路50公里,打通田间路85公里,修建排水渠25公里,全乡所有耕地实现了高标准整治。”三合乡执法队队长刘福瀚说,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全乡1416户5536人受益。

  走进灵台县西屯镇店子村高标准农田项目现场,绿油油的冬小麦随风摇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以前地块小,不便于机械化耕作,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原来碎片化的82块地合并为19块,小田并成了大田,大型机械进行播种、栽苗、除草作业,用工需求大幅下降。”店子村党支部书记柳安详介绍说。

  最让柳安详看重的是:“通过铺设供水管网,实施滴灌、管灌、喷灌、渠灌相结合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达到了一年两茬的耕作模式,最近把辣椒收完,再继续种植冬小麦,最大限度提高了高标准农田的产出效益。”

  灵台是农业大县,耕地均为坡旱地及坡式梯田,保水、保肥差,且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耕地地块面积小、田面窄,田间道路均为土路,机械化耕作难度大,种植成本高。

  让高标准农田“高”起来,投入不可或缺。

  2024年,灵台县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5万亩,提前下达资金2885万元,涉及3个乡镇16个村。全县抢抓春播前、夏收后、秋收后3个农田建设“黄金期”,以田块“小并大”整治和地力提升为主,全面配套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生态保护等措施,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增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有效推动了撂荒地整治,节约了水、肥、药及人工,农田的抗灾能力和土壤肥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亩产能增加100公斤左右。”灵台县农业项目服务中心主任于富强介绍说。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灵台县建立乡镇村社和群众共同参与管理管护机制,细化管理职责,确定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当年项目当年建成、当年见效。项目建成后,逐项开展验收,确保项目质量达标。

  同时,引导群众实施精耕细作方式,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利用率,全程监督指导工程运行、管护等方面,定期对管护进行检查,确保高标准农田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静宁、灵台只是平凉市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平凉市强力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补短板夯基础、探模式建机制、强根基提产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4.24万亩,约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42%。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本站资讯来源于网络及第三方会员发布,西北资讯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有关任何重要信息请读者认真核对,谨慎防止金融诈骗,投资骗局,理财陷阱。本站提供的资讯,及用户发布的内容仅供信息传递及资讯分享之目的,并不能理解为我们认可,支持,验证该信息,资讯,观点。有关资金来往,贵金属交易,外汇保证金交易,差价合约交易以及其他金融类交易投资都要严格核实。我们建议您在进行相关重要步骤前,请咨询专业的投资顾问或者金融法律人士。任何浏览用户据此操作视作本人自行决定并自己承担此决定所产生的所有风险。

头条信息

热点文章

本网站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 邮箱:axlt6@qq.com

西北资讯网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5049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