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之困:乡村振兴下,农民遭遇系列难题
坐标:邢台市清河县王官镇大堤村
站在自家的地头,村民们的脸上写满了困惑与焦虑。望着手中一份2023年签订3月1日签定的合同,他们心里却有一连串找不到答案的问题。

近日,本网接到大堤村多位村民的反映,他们就关乎切身利益的粮食补贴、农业设施、土地合同以及土地性质变更等一系列问题,发出了强烈质疑。
一问:粮食补贴为何中断?
“国家给的粮食补贴,给了两年就没了。这钱去哪了?给谁了?谁拿走了?”这是村民们问得最多、也最直接的问题。据多位村民证实,他们账户上确实收到过2023-2024两年的粮食补贴,但进入2025年后便再无音讯。他们想问这笔资金去到哪里了?这笔本应惠农的专项资金为何突然“蒸发”。这成了悬在村民心中的一块巨石。

二问:破损的农灌管道谁来修复?
在田间,工作人员看到了村民反映多次却始终未能修复完好的农灌管道。这些破损的管道直接影响了农田的正常灌溉,导致部分土地产量下降。“反映了很多次,总是说在修,但管道还是老样子。”一位村民指着破损的管道说,“农业生产等不起,谁来为这个负责?”

三问与四问:“农光互补”为何变“林光互补”?土地流转程序何在?
村民们出示了一份与清河县旭昇清洁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合同。合同上白纸黑字写的是“农光互补”项目,即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农作物。然而,实际执行中,却变成了“林光互补”。


“谁有权随意变更合同内容?”村民们质疑道。更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他们声称土地并没有经过正规的“流转”手续。“没有召开村民大会,没有正式的流转合同和公示,我们的地就这么被占用了。这是不是一种欺骗行为?”合同的严肃性与土地流转程序的缺失,让村民们感到自身权益被严重侵犯。

五问:谁让基本农田“退林还耕”后变身光伏二类地?
最为沉重的一问,关乎土地的根基与子孙的未来。一位村民激动地回忆说,2016年响应国家政策在基本农田里种植了树木。如今在“退林还耕”的号召下,树木被清除,但土地并未完全恢复耕作,而是部分建起了光伏项目,土地性质也因此被变更为“二类地”等非基本农田类型。
“基本农田是‘保命田’、‘饭碗田’!”村民们痛心地说,“这样的变动,让我们和子孙后代以后靠什么吃饭?这难道不是变相地断绝我们的生路吗?我们绝不答应!”

本网观点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当政策、项目与农民最根本的利益发生碰撞时,程序的正义、信息的透明和对农民主体地位的尊重,是化解一切矛盾的基础。大堤村村民的“五问”,不仅是他们一个村的疑问,更是乡村振兴进程中需要普遍关注和解决的课题。他们的饭碗和未来,不应在含糊其辞和程序缺失中悬而不决。本网将持续关注此事进展。

[责任编辑:]
- 2025-11-23土地之困:乡村振兴下,农民遭遇系列难题
- 2025-11-19北京女子租房竟与坟墓为邻被吓跑 榆垡法庭判决真奇葩:房客倒赔1200元
- 2025-11-19以县域文化产业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发展
- 2025-11-19首个秋假,台州文旅市场迎来亲子游热潮
- 2025-11-19嘉兴市“真金白银”助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
- 2025-11-19第五届公园城市论坛举行
- 2025-11-19香港创意赋能长城IP
- 2025-11-17毕节市多位农民工实名举报一公职人员涉嫌犯罪 请求警方立案调查
- 2025-11-12“濠江盛汇”海陆空三展亮相澳门
- 2025-11-12161名香港特区立法会换届选举候选人的提名获裁定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