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县红墩界镇探索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
近日,走进靖边县红墩界镇,制种玉米田里无人机精准作业,统万城遗址旁庭院经济示范户游客盈门。这个曾受土地碎片化、风沙侵蚀困扰的塞北小镇,如今凭借党建引领下的土地整合、“三产”融合、人才干部双驱动策略,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陕北地区乡村蝶变的典范。
土地整合破难题
规模经营筑根基
“以前地块零散,大型机械进不来,种地全靠人力,一年忙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回忆往昔,红墩界镇白城则村村民高崇丽感慨不已。2018年,红墩界镇直面耕地碎片化制约规模经营的痛点,启动土地整合工作,白城则村党支部率先推行“一户一田,一组一田,一村一田”渐进整合模式。整合过程中,党员干部带头拔除地界石、推倒自家地棱,以实际行动打消村民顾虑。短短几年,白城则村实现“一村一田”,实际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相当于新增千亩良田。“土地流转后,我不仅能拿到流转金,还能在景区务工,一年增收4万元。”高崇丽的话道出了当地农户的心声。
近年来,红墩界镇通过“股权量化”模式,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农户实现土地流转金、合作社分红、务工工资三重收益,土地整合不仅破解了发展难题,更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如今,红墩界镇7.6万亩耕地流转率达86% ,规模化经营让大型机械得以充分施展,农业生产效率提升40%,亩均成本降低26%。
“三产”融合强动能
特色产业富乡村
在红墩界镇的玉米制种基地,“土专家”樊新明通过智能灌溉系统调控田间水分。作为陕北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红墩界镇玉米制种面积占据陕西省制种面积的“半壁江山”。近年来,该镇坚持科学增产与品质提升并重,引导农户运用智能灌溉、宽窄行种植等技术,实现亩株数增加、节水减肥的同时,大幅提升亩产。
此外,该镇还引进了3家制种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全流程精细、标准化管理体系。如今,“红墩界种子”以纯度高、发芽率好的优势行销全国10省。2024年,全镇制种产值达1.6亿元,订单农业让农户亩均收益超3500元,种业成为红墩界镇的“金字招牌”。
不仅如此,红墩界镇还将生态短板转化为产业优势,引导各村发展特色种植。目前,全镇樱桃挂果面积1000亩,年产值1000万元。“白杏振兴计划”让撂荒地重焕生机,600亩中药材种植产业蓬勃发展,昔日的“沙窝窝”如今变成“花果山”。
文旅融合更让红墩界镇的产业发展如虎添翼。当前,统万城遗址5A级景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当地以此为核心串联旅游资源,开发沙漠探险、匈奴研学等项目。2025年,重点打造沿线200户庭院经济示范户,“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的愿景逐步落地,人居环境提升与村民增收实现双向奔赴。
人才干部齐发力
凝聚合力促振兴
红墩界镇的蝶变,离不开人才与干部的双重支撑。为破解产业发展人才瓶颈,该镇打造玉米制种乡村振兴示范点,吸引创业人才“回流”;引进专业制种企业,带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深化与高校合作,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生态,让本地“土专家”、返乡人才、外来技术骨干、高校科研人才各展所长,为产业发展注入智力动能。
干部队伍的担当作为同样关键。红墩界镇以考核为“指挥棒”,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矛盾调解效率等民生工作纳入核心考核指标,依托“干部成长积分制”细化考核标准,激发干部干事热情。
[责任编辑:]
- 2025-10-14靖边:新动能·夯实发展之基 积蓄腾飞之势
- 2025-10-14靖边县红墩界镇探索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
- 2025-10-14清涧:搭平台强技能 织密就业“保障网”
- 2025-10-14清涧县白家岔村:火红的辣椒 红火的生活
- 2025-10-14靖边县大力发展低空经济
- 2025-10-13银川农村改革“组合拳”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 2025-10-13银川市199个已开工农业项目投资超百亿元
- 2025-10-13游客码上说 景区马上改 银川以“扫码吐槽”兑现暖心服务
- 2025-10-13银川审批服务“三端协同” 为城市更新项目按下“加速键”
- 2025-10-13银川市聚力“五个快”决战百日攻坚